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读书笔记 >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书笔记

时间: 廖威2 读书笔记

  作为具有批判精神的启蒙史学家,吉本在书中有许多新观念、新思想。吉本把孟德斯鸠等先辈开创的启蒙史学发扬光大,理论之光烛照了史学的黑暗。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书笔记篇一

  很早就买了商务的节编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断断续续的看,目前才看到君士坦丁。也许是作者和书的名气太大,除了讲早期基督教的几章,颇有些未副所望的感觉。就像编者在序言中的评价,吉本对那段历史的态度就像是罗马繁盛时期元老院里的一个元老,文笔也更像是散文诗。

  对于罗马帝国的衰亡,吉本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中国人无比熟悉的景象:曾经有过那么一段辉煌的黄金岁月,国君贤明人民幸福,就像中国历史上的上古三代、开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后来由于一些可悲的不幸,国家落入一些昏君、暴君或乱臣贼子之手,就像中国历史上的桀纣、隋炀帝和安禄山。什么康茂德啊、卡拉卡拉啊、马克西明啊,他们的乱七八糟的愚蠢的行为并没有多少分别。吉本自己也认为“要列举出奥古斯都之后的几代人所不齿的后继者的名字几乎都是多余的。”实在无法从中看到多少现代西方新史学中客观的讲述、深刻的分析和广阔的社会图景。和中国历史上的官修正史一样,也看不到几个真正的人。

  吉本写了20年的这本巨著当然非常了不起,要将1000多年的历史在一个主题下编排起来,其知识的广博、文笔的优美令人佩服,只是不一定能使人对历史有更接近真实的认识吧。至少我就看到过为吉本不屑提及的“愚昧残酷的提比略,荒淫残暴的尼禄”做的翻案文章。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书笔记篇二

  从今天开始继续写《罗马帝国衰亡史》读书笔记。

  爱德华吉本评述狄奥多西的文治武功和败德恶行​:​

  优点:文治武功赢得尊重。​文雅。气质纯真。个性温和。乐于享受。忠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自然,不做作。勤政爱民。历史是他的最爱。概叹秦纳,马略,苏拉的暴行。谦恭。宽宏大量。完美的人格。​​

  马略(约公元前157~前86.1.13),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平民出身。早年曾在西庇阿(小)麾下参加围攻努曼提亚(在今西班牙东北部)的战争。前119年任保民官。前115年任大法官。翌年任西班牙总督。前107年任执政官,针对当时罗马军队兵源匮乏等弊端,实行军事改革。前106年偕部将L.C.苏拉进军北非,翌年俘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凯旋罗马,结束朱古达战争。前104~前100年五次连任执政官,领兵抗击日耳曼族条顿人和辛布里人入侵。同时继续进行军事改革。前88年苏拉占据罗马后亡命非洲,其追随者大批被杀。前86年第7次任执政官,不久病逝。苏拉(约公元前138~前78),古罗马统帅,政治家,独裁者。苏拉全名为卢奇乌斯·科尔涅利乌斯·苏拉(Lucius.Cornelius.Sulla)。早年在马略麾下参加朱古达战争和对努米底亚人的作战。前93年任大法官。前90年参加同盟者战争。前88年任执政官,为争夺米特拉达梯战争指挥权与马略发生冲突,相互仇杀,争得兵权后率兵东征。前86年在希腊击败本都军队,迫使米特拉达梯六世议和。前83年率军4万人返回意大利,次年彻底肃清马略派,进占罗马城,颁布“公敌宣言”,残杀政敌,并自任终身独裁官(狄克推多dictator)。同时恢复元老院的特权地位,限制公民大会及保民官等行政长官的权力。前79年弃职,“隐退”乡间,实际上对罗马国事仍有影响,次年病死。其军事独裁统治沉重打击了古罗马共和制。当政期间多次对古罗马宪法进行改革,性格既勇敢又狡猾,被人形容为“半狐半狮”。

  公元前87至81年罗马发生内战,是马略和苏拉的对抗。先是马略从阿非利加率军进入罗马,与秦纳大杀元老院派人员,次年马略死亡,苏拉从东方挥师回朝,击败平民派,颁布“公敌宣告名单”,处死民党五千人。​

  公元前87年,中国纪年后元二年,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立。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刘彻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公元前81年,昭帝始元六年,著名的“盐铁之议”召开。

  武帝时期擢用桑弘羊做理财官,向商贾收夺盐铁之利,实行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施行既久,弊端百出,激起民怨。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经谏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举行会议,总结时政得失,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贤良文学反对专卖盐铁,与民争利。桑弘羊则以为实行盐铁专卖对于改善国家财政、抵抗匈奴骚扰起过很大作用。与会者还对与匈奴的和战问题,“法治”与“德治”等问题进行了辩论。这次会议,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和统治方法之争。经过论辩,肯定了武帝的基本政策。但由于形势已有所发展变化,也感到有必要对这些政策进行一些调整。同年七月,在霍光主持下,取消了酒专卖政策,在部分地区停止铁器专卖。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这样贤良文学要求普遍取消盐铁专卖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会议留下了记录,宣帝时桓利用这些记录材料写成了《盐铁论》一书。

  两个重要缺点:1、怠惰 2、性格急躁易怒。

  圣安布罗斯与狄奥多西皇帝

  狄奥多西一世(约346年-395年1月17日)又译为狄奥西亚一世或杜多思一世,亦作狄奥多西大帝,是罗马帝国皇帝(379年~395年),392年统治整个罗马帝国。他是最后一位统治统一的罗马帝国的君主。狄奥多西一世本名弗拉维乌斯·狄奥多西,出生于现今西班牙塞哥维亚的基督教信徒家庭并随父狄奥多西从军。374年,狄奥多西一世已为莫西亚的军事长官。379年,狄奥多西一世被皇帝格拉提安任命为共治皇帝,统治罗马帝国东部地区。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认为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翌年宣布废止古奥运会。临终之时,将罗马帝国分给其两个儿子,封于霍诺留[Honorius]西罗马,阿卡迪乌斯[Arcadius]东罗马。​

  他出生时候(346年),中国当时纪年是东晋永和二年,也就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前七年。

  永和九年

  他当上罗马皇帝的时间(379年),中国当时纪年是东晋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从公元373年桓温去世到公元379年兖州刺史谢玄兼领徐州,谢安共用了七年的时间,逐步取得了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的军政大权,基本上控制了长江下游地区。​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方东山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此后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并在其死后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于同年八月二十二日(10月12日)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书笔记篇三

  一年前读完第一卷,第二卷还没看完,因为当时是看电子版,实在费眼,就停下了,是吉林出版社那版的,刚下了单买纸质书,希望能坚持看完。后来又看了一下商务印刷社的那版,没看多少,感觉两个版本的翻译差别还是挺大的,个人觉得吉林出版社的版本文笔更加优美。我也没有看过英文的原版,觉得可能席先生的翻译可能更贴近原著的那种语言感觉,很多地方的语气和修辞方式都很像英国人的那种语言习惯,很多地方带有一些英式的冷幽默,好像一个英国老绅士从容不迫的跟你聊天,但是也可能因为席老先生不是历史专业的人,很多地方被指有专业性的错误。而商务印书社版本看起来语言更加严谨,文笔比较简洁直白,读起来不是那么有快感。

  这个书要是看着玩的话,会经常被里面复杂的人名地名之类的搞的很疲惫,作为研究历史的专业书来看呢,这个书又不是那么有很严谨的条理,很多时候能看得出来,作者为了语言和叙述上的美感,会有意的调整叙述的顺序,而且很多地方跟《史记》确实比较相像,会有作者本人的一些主观色彩夹杂其中。我感觉英语的长句的翻译是挺考验翻译者的,吉林出版社的版本就有很多绕了好多弯的长句子,而商务印书社有时为了表达的更简洁,会用比较直白的短句子把长句子拆解开来,顺序也有调整,意思表达的很明确,商务印书社的翻译好处很明显,但是少了那种让读者在阅读时猜透作者意图的那种会心一笑的感觉。有一些里面人物讲话的语气,还是在吉林出版社的版本中表现的好,经常有一些令人读后感慨不已的句子,这点商务印书社的版本是做不到的。毕竟我也不是历史专业的人,看历史完全出于爱好,还是喜欢吉林出版社的版本。

  由于《罗马帝国衰亡史》部头实在大的吓人,如果作为历史书来看,个人觉得还是要做读书笔记,把里面提到的一些点慢慢梳理成线,然后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将相关的点展开,寻找与之相关的更详尽的资料来看,里面提到的各个历史记载版本之间有冲突的,最好找到相关的原著来看。这样大部头的书在看之前,还是要找一个简明的年代表来看一下,这样可以比较清楚自己正在阅读的部分的时间坐标,这样就不会因为内容庞杂感到顾不过来。

  以上所说的方法适用于所有历史类书籍,但我个人觉得在看书的时候还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因为《罗马帝国衰亡史》是涵盖面比较全面的史书,一次性会消化不过来。不知道楼主是什么专业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读这个书,如果是听说这个书挺好,但不知道这个书到底怎么样,那么可以直接先读一段看看,确实有感兴趣的地方再继续读下去,否则就先放弃,等有兴趣的时候再读。

  对于我而言,我首先是对罗马帝国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比感兴趣才开始关注罗马历史的,另外我本身是学艺术设计的,对冷兵器以及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形态也很感兴趣,这方面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记载的不够全面的,我就再去找其他的书和资料来看。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提到“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觉得温情和敬意,是读所有史书时最重要的一点。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对于我而言直观的感官接触方法是唤起我热情的最好方式,以前学画时画的石膏像很多都是古罗马的历史人物,我都几乎能不看石膏像默画下来,因为素来喜欢摆弄冷兵器,研究各种盔甲,各种进博物馆看东西,本科学的又跟电影有关系,而与古罗马相关的比较考据的影视剧又不少,就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对罗马直观的印象,这样再去看书,就更能知道自己是想要什么了。看完书再去看那些影视剧,就可以在各种挑刺中满足自己的吐槽欲了。

  至于题主问当哲学还是当历史看的问题,这个烦恼大可不必有。文理之间尚且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文史学科里的壁垒就更加少了,先贴标签是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像《艺术哲学》、《历史哲学》这样的书都是经典著作了,怎么还能有这种疑问呢?而且我认为,没有体现出独特的哲学思考的历史学家都是平庸的历史学家。历史是人的历史,如果只把历史当成一门学科来看待,大概只是想以历史混碗饭吃而已。你想啊,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人,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那必然是极为丰富多彩的,里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是很幸福的事情。开卷有益吧,只有开始读了,才知道自己需要补充那一部分的知识啊。对历史要敬畏,对历史书没必要太敬畏。

32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