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名人的故事1000字

时间: 保燕2 名人故事
  名人的故事1000字(1):富兰克林与避雷针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1727年,英国成立了讨论火药仓库免遭雷击对策委员会,富兰克林被任命为委员。但是对避雷针的顶端的形状是尖的还是圆形的好,人们发生了争执。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圆头的好,但是富兰克林力排众议,坚持用尖头避雷针,最后终于被采纳了,于是,所有的避雷针都做成了尖头避雷针。然而四年之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3洲联合起来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富兰克林当然首当其冲。这事惹恼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由于英国跟美国远隔重洋,英国国王鞭长莫及,一气之下,传令将宫殿和弹药仓库上的所有尖头避雷针全砸掉,一律换成圆头的,并召见皇家学会会长约翰·普林格尔,要他宣布圆头避雷针比尖头避雷针更安全。普林格尔一听惊讶万分,正直的科学良心使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国王的要求:“陛下,许多事情都可以按您的愿望去办,但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呀!”普林格尔虽然被撤职了,但避雷针始终还是尖头的。

  那么,为什么尖头避雷针更好呢?这得从导体的形状与其表面电荷分布的关系说起。在导体表面弯曲得厉害的地方,例如在凸起的尖端处,电荷密度较大,附近的空间电场较强,原来不导电的空气被电离变成导体,从而出现尖端放电现象。夜间看到高压电线周围笼罩着一层绿色的光晕,就是一种微弱的尖端放电。雷电是一种大规模的火花放电现象。当两片带异种电荷云块接近或带电云块接近地面的时候,由于电压极高,极容易产生火花放电。放电时,电流可达2万安培,电流通过的地方温度可达30000℃。一旦这种放电在云和建筑物或其它东西之间形成,就很可能会发生雷击事件。如果在高层建筑物上安上避雷针,一旦在建筑物的上空遇上带电雷雨云,避雷针的尖端就会产生尖端放电,避免了雷雨云和建筑物之间的强烈火花放电,因而达到避雷的目的。如果把避雷针的顶端做圆形,就不会出现尖端放电,避雷的效果就远不及尖顶形避雷针了。

  名人的故事1000字(2):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他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他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

  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他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咦!影子哪里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里,张衡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影子的长度。他发现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自己的影子又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他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高兴极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父母带着小张衡一起到打谷场上纳凉。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过家家。只有张衡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里还小声默念着“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着了,就说:“衡儿,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着吧,不要愣在那里,丢了魂似的。”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父母见他没吱声,也就不再管他。又过了好一会儿,大人们都困倦了,接二连三地回家睡觉了,他还在那里望着天空。这时,一个大点儿的孩子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咳!傻了,老瞅着天上干什么,那上边又不会掉金豆子。”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说:“谁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数星星。”此语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瓜。那我问你,数清了吗?”那位大哥哥问。“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己经数到一千多颗了。”

  旁边的一位老爷爷插话道:“孩子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这些星星无穷无尽,飘忽不定……”张衡却打断老爷爷的话:“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颗,只要我坚持数下去,肯定会数完的。”老爷爷被张衡的执著精神打动了,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衡的父亲赶紧过来打圆场:“不许这样跟老爷爷说话。”张衡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连忙向老爷爷道歉。但他回过头来,还是想跟父亲辩解一番。父亲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说:“衡儿,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这样挨个数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规律的,你要按照这些规律,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星座。这样才会把它们弄清、记牢。”

  小张衡点了点头,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星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它来无影去无踪,一旦发生却极具破坏力。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准确测定其方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行救援。定下目标以后,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来到刚刚发生地震的地方,测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测震仪插入大地,刚要读取数据,一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幸亏他眼疾手快,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远处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日地研究地动仪。

  不久,地动仪成功间世了。

  名人的故事1000字(3):两个上课打瞌睡的男孩

  并不很久的以前,也就在1979年到1980年,课堂在哥伦比亚大学,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一个是来自夏威夷的黑人,惯于占据教室右后方的角落,戴一顶足以遮住脸部的阔帽,常常呵欠连天,伏案寻梦;另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得无趣,也索性呼呼大睡。

  台湾来的男孩叫李开复,此君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隔膜,如此蹉跎到大二下,终于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

  兴趣是什么?美式的教育认为,兴趣就意味着天赋。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于全系之冠。

  26岁的李开复功成名就,当上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1990年秋,苹果公司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李开复顿悟。那电话说:“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要来真正地改变世界?”

  “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这是李开复埋在心头多年的梦想,如今,被苹果公司的召唤点燃了。李开复旋即作出回应,走出象牙塔,加盟“改变世界”的大军。

  在“苹果”的岁月,李开复领受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在市场的硝烟炮火中,他的想象力和爆发力发挥到极致,地位也相应得到大幅度擢升,1995年,33岁的李开复出任苹果公司的副总裁。

  但是他不满足,仍然要跳槽,因为硅谷的另一家公司SGI发出了更有益惑力的邀请。1996年7月,李开复从这山跳去了那山。

  奈何它是一家硬件公司,开复的长处却在软件,这就等于在篮球场上跑马,任是千里马,也撒不开四蹄。日甚一日,李开复萌生了去意。对于下一个选择,他立下两条标准:一是做软件,二是去中国。

  机会来了。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王国要把触角伸向中国,李开复成为他的不二人选;时间:1998年金秋;职务: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

  微软只是启用了一个人,就“旁若无世界”地开进了中国。李开复只是“追随我心”,就一跃成为微软王国的副总裁。

  在你我想来,这该是李开复的最后一站。在微软占据高位,与比尔·盖茨亲密共事,坐拥财富和风光,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李开复不是这么想,他后来回忆:“从1998年到2005年,我在微软公司服务了整整7年。在总部工作的最后一段日子,我倍感煎熬。在一个庞大的体系里,我的声音已经无法发出,对于产品的方向与想法,总部先有人倾听,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替换的光鲜零件。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我的内心。”

  仍旧要“追随我心”,微软既然已无成长空间,那就脚底抹油——走吧!他相中了Google,但是微软不干了。微软和李开复、Google对簿公堂。2005年7月至9月,李开复经历了人生前所未有的危机,同事翻脸无情,朋友落井下石,谣言恶毒中伤,官司打得昏天黑地。如果官司再往下打,胜利者、失败者都将伤筋动骨,两月后,微软撤诉,李开复胜出,筋已伤,骨犹全。经历这番情感世界的浩劫,他的心智更为成熟,步履更为矫健。

  四年后的2008年,当李开复接管面临挑战的韩国团队和迅速成长的东南亚市场,他清醒地意识到,管理更多的人马,不是自己的所爱,他渴望从无到有的创新,而不是经营一个巨无霸。于是,李开复又一次选择潇洒地离去。

  如今,李开复正在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在神州大地进行“创新工场”试验。他会成功吗?我想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次要又次要的,那么,最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诚如他自己所言:“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李开复的速写到此为止,回头再说哥大课堂上另一个爱打瞌睡的同学,就是那个喜欢戴一顶大帽子的黑人,此君后来的成就,比李开复更显赫。他是谁?说出来可能让你意外,他就是现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由这两个人想起老祖宗的一个典故:两千多年前,宰予白天睡觉,他的老师孔子看到了,责骂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与予之何诛!”翻译成白话,就是“该死该死”,简直要把宰予生吞下肚。所幸美国老师搬用的不是孔子的公式,他们没有把昼寝者从课堂拎出去,甚而开除学籍。如此,才有了今日的李开复,才有了今日的奥巴马。

  名人的故事1000字(4):人人都是钢铁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这位教授是一个传奇人物。他7岁开始攀岩,17岁那年,在一次登山事故中,他双腿被截肢。之前,他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登山运动员之一,之后,医生给了他一副假肢,然后告诉他,你永远不能再爬山了。

  3个月后,他扔掉了那副假肢,然后自己造了一副假肢,可以根据山的地形自由伸缩,很快,他就攀上了比出事故前更高的岩壁。他的登山同伴们一开始对他充满同情,但很快,他们开始喊不公平,因为他的“超级腿”给了他不公平的优势。

  那场事故后,这个以登山为人生全部梦想的少年迷上了物理学,因为这是设计假肢的知识基础。本来对读书毫无兴趣的他上了大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电子工程学位,在哈佛获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重返麻省理工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

  27年来,为了给自己一双更好的腿,他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假肢:登山专用的,走路专用的,跑步专用的……既然现在他的一部分身体是人工的,那么他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

  “当我还在跟自己的新身体打交道时,我把自己的腿看成是一双巨大的鞋。一个人的鞋柜里可以有很多鞋子,一个人也可以设计很多不同功能的假肢。”

  按照文明社会的规则,如果一个人坐着轮椅,你不应该盯着轮椅看;如果一个人的走路姿势怪异,你不应该盯着他的腿看。赫尔教授大概觉得这种文化潜意识很可笑。为什么你们看不到他的假肢有多酷、有多强大呢?他甚至把他的假肢设计得很美很时尚。

  “什么是美?美在你眼中与在我眼中是不同的。”他指着桌上摆着的一个机械腿,淡淡地说,“我认为它很美,你可能认为它很丑陋,世界上很多人会认为它很丑。”

  “为什么?”

  “因为它是机器,不是人,却试图模仿人的身体,我可以想象有人会觉得不舒服。”

  “有人不愿意触摸一个人工腿,或者不愿意跟一个有人工腿的人在一起,他们认为它们很丑。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很多很多人……”

  在他的实验室里,这些人大概会昏厥过去。这里到处都是机器,电焊、电锯,桌子、椅子、沙发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各种各样的机械腿、脚踝、膝盖、人工骨骼。

  赫尔教授相信,在今天的时代,机器和人体的混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不是一件坏事。“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深受身体残疾之苦,截肢、瘫痪、肌肉萎缩……即使你不遭遇这种悲剧,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老去,步履蹒跚,身体失去平衡。这么多的人类苦难,通过技术,是可以弥补的。”

  在媒体实验室,他的工作重心已经渐渐从假肢的设计拓展到如何使正常的身体更强、更快、更有效。他们发明的外骨骼,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能模拟自然步态的辅助系统,可以完全自然地行走。在他的设想中,这种外骨骼系统在未来50年内会演变成一种“移动平台”。就像人的第二层皮肤,人们可以穿上它,以最小的能量进行最快的运动。到时候人们会跑着上班,而不是开车上班。到了办公室以后,他们可以把这套平台脱下来,挂在衣架上。

  “我想它会很有意思,比车更有意思。”赫尔教授略带神秘地笑着。不过,我实在想象不出那会是什么样的东西。人人都是钢铁侠吗?

  或许这就是赫尔教授的目标——有一天,机器不仅能完全代替人体的功能,甚至超越人体的设计。

  你以为人的身体是进化的终极吗?

  名人的故事1000字(5):读书苦与读书乐

  人说“读书乐”,读书真的就乐吗?邵先生自有高论——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阶前草不除”:乐的是那个情调,痴迷沉醉于其中。不读书,于别的,也能痴迷沉醉,也能“乐”。

  说读书乐,是百般地劝不爱读书的人读书,从“不读书之乐”那儿拉过来。乐在自愿。被迫读书绝不乐。有几分强迫有几分不乐。小学要实行快乐教育,大人一样。

  职业性读书不乐,因为不爱读的书也要读,坏书也要读。不读怎么知其坏?其实读一两页就知道了。

  为了职业(或曰饭碗)读书自然也不乐,比如组织大家自愿读什么指定的书,被迫自愿,是被迫还是自愿?要支出时间,支出好心情,却无收益。

  原来有所收益才有乐,就是尝到甜头。读书之乐,就是读书的甜头。各人各读所爱读之书,各有品味,“甘苦自知”,各乐莫读书之乐。

  别人我不知道,我小时候赶上留的作业不多,多有闲暇,可以读书,即所谓读闲书。

  租来的武侠小说,锄强济弱,侠肝义胆,不但有报仇雪恨之心,而且有手到擒来的本领;言情小说,悲欢离合,柔情缱绻,历经波折,终成眷属。

  还有“新文学”,小说散文剧本诗歌,中国人写的,外国人写的,大人世界之所有,孩子世界之所无;就是童话、寓言,也是别开生面,使我见到生活中少见之奇,《爱的教育》使我见到生活中少见之爱。

  书给了我所没有的,几乎开辟了另一个世界。

  我买过专供教师用的教案资料,老师哪一课要讲什么,怎么讲,我就先知道了;我买过小学生范文选,发现有些入选之作平平,于是信心大增(可见不是“取法平上”,自幼便没出息)。

  后来发现《辞源》,有目的地查检,无目的地翻翻,有问必答,无师自通;而且连类旁及,顺藤摸瓜,相关条目,互为补充,那豁然开朗的快感,不下于后来按烹调手册做出菜莱,按医疗手册治好小病。

  如果这叫读书乐,一由有闲,二由无奈。严冬醋暑不得出门,“__”动乱只能闭户,尤其是亲朋交往形同禁忌,唯有面对古人卧游山水。既是解闷,也是休息,甚至可以得到激励。

  随着年龄与世事,所读书的范围品位自有变化;而其中的乐趣,大抵不出早年的体会。只是围绕着读书,有许多不乐:书到“读”时方恨少,有的被抄了,有的“处理”了,有的被人借去未还,有的想买买不到……

  这是读书外的不乐。读书之内也有不乐。“读三国掉泪——为古人担忧”。小学时读刘云若《旧巷斜阳》,落马湖雏妓的命运撼人心魄,至今难忘。不唯不乐,抑且痛苦。从书上知道了世上疮痍,人间涂炭,明白了生死与沧桑、常情与悖论,许多事并不容易明白。也弄不清这是审美的愉悦,还是智慧的痛苦?

  读书乐属于爱读书的人,虽苦犹读,才是真爱读书者,所谓书痴,痴于书,殆亦痴于人事乎?

28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