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哲理故事 >

职场励志小故事及感悟

时间: 保燕2 哲理故事

  职场励志小故事及感悟(1):职场:一把铁锹的哲学故事

  一海归几年来,前前后后换了几十份工作,很是苦恼。

  一日,他向大师请教,如何才能在职场站稳脚跟,有所建树。

  大师听了他的话,拿出一把袖珍的铁锹和一把塑料的小梯子,让他选一样。

  海归犹豫了一下,选择了梯子。

  大师笑着说:年轻人,你的选择告诉了我一切。

  他不明所以,大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太急了,进入一家公司,最需要的是铁锹,而不是梯子。

  听了大师的话,他很是茫然。

  大师笑着说:爬高容易,但也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说着大师把梯子立了起来,说道:此时,你高高在上,只要有人轻轻一推,你就会倒地;而铁锹就不同了,进入公司后,在众人争相往上爬的时候,你可以先用这把铁锹给自己挖一个大大的坑,这样你就把自己的身位降到了最低,自然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反感,自然也就最安全。

  听了大师的话,他豁然开朗。

  职场励志小故事及感悟(2):二十一天不抱怨

  一个“职场抱怨状态”调查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五千余人中,65。7%的人表示自己一天抱怨次数在1-5次之问,13。8%的入每天抱怨6-10次,3。7%的人每天抱怨11-15次,还有4。8%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次数甚至高达20次以上,只有11。2%的人表示从不抱怨或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否抱怨。

  抱怨经常来自内心和现实的冲突。

  今天收到一位大学生的来信。他在信里说,上大学是他高中的美好愿望,也是支撑他不断前行的动力。原想上大学是件幸福的事,但当真正走进这种生活,才发现比高中更加惨淡。虽然已经大二了,但自己显然还没有真正适应这种环境和生活。能逃的课就逃,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他写道,如果可能,自己愿意和汶川地震中一个善良的人交换生命,让对方活下去,活得更有意义一些。

  字里行间,我读出这位21岁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不满和对环境的抱怨。也难怪,现在这个社会,压力铺天盖地,抱怨也随之而发芽、开花、结果。一位自杀的研究生,死前也曾抱怨不己:“当时要是上个师范专业就好了,那些当时高考分数不如我的同学,现在在上海教书,生活得很不错。而我怎么就混得这么差呢?”抱怨经常来自内心和现实的冲突,似乎没有谁有理由不抱怨。

  最近在读一本畅销书《不抱怨的世界》。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心灵励志书,它用一只手环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鲍温牧师让自己和教友戴上紫色手环,每抱怨一次就把手环换到另外一只手,提醒自己不要抱怨。如果持续21天手环不换手,不抱怨的习惯就可以真正养成。这个动作看以简单,其实不容易,平均要花4-8个月才能成功做到21天不抱怨。

  试着放下包袱,试着改变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努力不去抱怨。

  抱怨的世界,飞沙走石、乌云密布、狂风暴雨;

  不抱怨的世界,风轻云淡、春暖花开、海阔天空。

  抱怨的内心,阴霾昏暗、波涛汹涌;不抱怨的内心,晴朗豁达、平静淡然。

  从明天起,右手戴上一只紫色手环,在规则中成长,在压力下完善,在自信的驱动下成功。

  那么,每一天都将是一个灿烂阳光普照内心的艳阳天。

  职场励志小故事及感悟(3):袁世凯的职场之道

  袁世凯年轻时非常仰慕李鸿章,为了能在李氏集团谋得一个职位,他一边刻苦读兵书,一边勤奋练武,做好了充分准备。可惜,李氏集团的招聘要求非常高,首要条件就是举人以上学历。袁世凯只拿了个拔贡的文凭,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没有文凭这块敲门砖,只能望李氏的大门而兴叹。

  后来,得知李鸿章的部下吴长庆招聘,没有学历限制。虽然对方远在山东,而且只是李氏集团的一家分公司,袁世凯还是毫不犹豫地递了简历,虽然文凭不高,但兵法武器样样精通,于是,袁世凯被顺利录取了。

  到新公司没多久,藩属国朝鲜发生宫廷政变,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清政府令吴长庆率兵征讨。终于等来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袁世凯主动请缨,要求做先锋,打头阵。

  在这场战斗中,袁世凯英勇无比,不怕累,不怕苦,时时刻刻冲在最前面,而且善于用兵,总是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然,这一战,最重要的是让清政府看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顺理成章地委任他为“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驻扎在朝鲜,管理一切日常事务。

  顺利升职后,袁世凯并没有懈怠,仍努力练兵,并成功击退觊觎朝鲜的日军,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后来,中日战争爆发,袁世凯从朝鲜撤兵,回到天津。不久,他听说张之洞要编练新军,并且已经得到朝廷的许可,对于作为武将的袁世凯来说,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若能在新军中谋个职位,就向权力中心靠近了一步。可是,他跟张之洞又不熟,万一对方不肯接受自己怎么办呢?

  为了保险起见,袁世凯立即动身,进京求见军机大臣翁同龢,大谈自己的练兵计划与设想,说得翁同龢连连点头,觉得这个年轻人见识非凡,确实有才。于是,袁世凯“知兵”的美名就这样传开了,连他仰慕的李鸿章都对他赞赏有加。

  后来,翁同龢和李鸿章将这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举荐给了张之洞,编练新军正是用人之际,况且是个军事人才,那就更得重用了。于是,袁世凯成了“定武军”的将领,这是一支新建陆军,有七千人之多。

  就这样,袁世凯一步一步走进了高级领导层,后来接替了李鸿章的位置,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人物。虽然后来他做的事有些无耻,并因此背上了“窃国贼”的骂名,但他的职场之道其实很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职场新人,即使有满腹才能,求职之初,也不要只盯着一个位置看,不妨降低目标,先入职再说。求职成功后,要善于抓住机会,努力展示自己的才能,尽快脱颖而出。适当的时候,不妨抛下面子观念,大胆自荐,主动谋求升职。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场中始终占据主动,把握自己的职场命运。

  职场励志小故事及感悟(4):[职场] 真是能忽悠

  王林生和李强是大学同学,读的都是文秘专业。

  大学毕业,王林生进了市交通局,李强进了民政局。

  这天,李强办完事,路过交通局,就决定去看看老同学王林生,听说他最近春风得意,已经进入“培养梯队”了。

  王林生见了李强,端茶递水,非常热情。两人刚坐下聊了几句,王林生桌上的电话就响了。他看了一下上面显示的号码,立刻拿起电话,恭敬地说:“刘局长,您好!您有什么重要指示?”

  “小王啊,我在一位老同事那里,麻烦你给我找一份文件,是去年市人事局发的12号文件,他想借看一下。”

  “好!好!刘局长,请您稍等一下,我马上就给您找。”

  挂上电话后,王林生起身给李强续上茶水,然后坐下,又聊了起来。

  李强怕耽误他工作,便说:“你赶快找文件呀,你们局长还等着哩。”说完,起身欲告辞。

  王林生一下按住李强的肩膀说:“没事的!你只管放心坐,快十一点了,等会儿我们一起去吃中饭,痛痛快快喝上两杯。”

  李强心说:这个王林生胆子可真大,竟然不把局长放在眼里。他不由暗暗为老同学捏了把汗。

  大约过了一刻钟,王林生才拿起电话拨打,语气谦恭而又真诚地说:“刘局长,对不起,让您久等了。我把这三年来的文件一个一个地翻看过了,可就是没有找到您要的12号文件。不知道是不是在其他科室或者其他领导那里?要不我去问问?局长,您别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呀!”

  一旁的李强等他挂了电话,疑惑地问:“你根本就没有找,怎么知道文件丢了呢?”

  王林生得意地说:“我记得,这个文件是被分管人事的郑副局长拿去的,他一直没还回来,八成是弄丢了,你叫我怎么找?”

  李强又糊涂了,说:“那你直接明说不就得了,为什么要捱一会儿再告诉刘局长呢?”

  王林生推心置腹地告诫李强:“你想想,如果我接电话时直接说没有,刘局长一定会认为我办事不认真,不想去找。如果我直接说是郑副局长弄丢了文件,那就更不好了,一旦引发了领导之间的纠纷,那倒霉的还是我。而我过一会儿再打电话去说没有找到,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他会认为,我认真对待他的指示,而且工作认真踏实……”

  李强听了王林生的解释,暗自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老同学这么能忽悠,真是让人无言以对。这天,尽管王林生盛情挽留,李强还是没留下吃饭,聊了几句,就告辞回去了。

  按理说,王林生能忽悠,会经营人际关系,应该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但此后,他却止步不前。他不知道,当时刘局长打电话的时候,郑副局长也在旁边,听了只言片语,以为王林生打了自己的小报告,所以就把他打入冷宫了。

  而李强这个不善于忽悠,只知道老老实实死干的人,虽然比王林生晚了好几年进培养梯队,但起码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

  职场励志小故事及感悟(5):哈佛大学的职场教育

  现在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毕业就面临着失业。其实这样的情景并不仅仅在国内独有,在国外也是很常见的。国外的大学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可是唯独哈佛大学却不是这样,在哈佛大学大三甚至大二的时候,就已经有大部分学生被企业签约了。那么这么好的就业形势,哈佛大学是怎么做到的呢?

  把雇主请进来

  哈佛大学和美国其他高校不同的一点就是很早就推动了这种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而这种校企办学模式则被美国别的高校不屑,他们认为大学是进行学术研究的,而不是研究如何赚钱的。可是哈佛大学却并不被这些不理解影响,而是把这种办学模式坚持了下来。

  和我们国内校企办学模式不同的是哈佛大学是下了大工夫,有资格到哈佛大学来上课的绝对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有名的企业家或者高管,而哈佛大学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些企业家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自然不会用那些课本上陈旧的事例,而是引用企业中真实的事例,在哈佛的课堂上你可以听到由兰代特讲授著名的“六西格玛管理理论”,而这个理论正是由兰代特和他的同事在摩托罗拉公司发明的……

  在哈佛的课堂上,你更可以听到企业管理和技术革新的最新动态。例如每当苹果公司推出新产品后,哈佛的课堂上就会出现苹果的讨论课。

  这样教育出来的哈佛大学的学生很快就会适应社会,因为在学校他们已经接触到了我们社会上至少要学两年的东西,因为给他们授课的是别人工作一年都不一定见到一次的公司老板。

  “走出去”的实习制度

  和我们国内高校一样的是哈佛大学也有实习制度,但是和我们国内大学大四才开始实习不同的是哈佛大学把实习贯穿于大学的每一个阶段,并且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曾经在雷曼兄弟工作的约翰对记者说在哈佛大学里,对他影响最深的一门课程是“创业者计划”的基础实习课程。在这门课里,他和几个同学被分成几个小组,去学校联系好的一些企业里实习。而他和同学的任务则是给一家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提出发展目标并制订发展计划。

  约翰对记者说道:“整个学期,我们每周都要参加公司的会议并实地考察,我感觉到自己将要全身心投入的不仅是一门课程的作业,更是对一家公司发展前景产生实实在在影响的商业计划。”约翰和同学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自发地去做了市场调查而且每星期都会至少有一天待在这家公司。而在课程结束后,他们提出的方案和计划则对这家公司产生了实质性的作用,得到了公司老板的好评。

  “勤劳踏实”“对商业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不需要重新培训便可上岗”“能很快融入整个公司文化”……这是一些雇主对哈佛大学毕业生的评价,这从一方面也印证了哈佛大学实习制度的成功。

  将教学作为第一重点

  哈佛大学和美国其他一些高校不同的是将教学作为重点,而不是科研。在美国的大学里,哈佛大学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小班教学,而且每一个班的人数严格控制在25人以下。为了将小班教学贯彻下去,哈佛大学的教室也是以只能容纳25人的小教室为主。因为这样既能保证每个教授都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学生,又能保证每个学生的问题和疑问不被忽视,这和我们国内一个教授给几百人上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哈佛大学的这些措施我们国内大部分都有,只是不同的是哈佛大学真正把它落到了实处,并长期坚持了下来,也许这才是哈佛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的真正原因。

286223